更改閱覽模式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オタク」とは?

這也是以前存在文字檔的東西
此文章為 FAFA所書
在此強調(所以應該是在OW抓的吧 年代就遠不可考XDD)

----正文開始----
・前言


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宅」、「御宅族」這個詞彙被台灣各媒體(包括網路上)濫用,而近年來在日本,這個詞彙也一直在主流媒體上翻騰,究竟什麼是宅?這個詞彙又代表著什麼意義?日本雖有不少論述甚至專門的社會評論家作研究探討,但國內在這方面可說匱乏已極。這次,且讓我們將這個字推本溯源一番,藉由瞭解這個文化圈的演進,一探究竟在諸多媒體口中令人似懂非懂的「宅」(オタク),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




・源流考跟歷史演變


這個字的起源考,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也包括了像是由初期「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Comic Market,日本最古老也最大的同人誌即賣會)的會場「大田区産業会館」(おおたくさんぎょうかいかん)的頭幾個文字而來的說法,但最有力的,還是以下面所會說明的「第二人稱說」為主。

說到所謂的「オタク」,其實是從日文中的「御宅」(おたく)所演變而來的。這個字眼雖然原意是「貴府上」的意思,但在日文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略帶敬意的第二人稱代名詞。現代日文在長期演變之後,已經非常少去使用代名詞了,尤其是第二人稱代名詞。許多的第二人稱代名詞用出來已經會讓人感覺說好像從時代劇(じだいげき)走出來的人一樣,要不,就是文章書信用語。而用「御宅」當作第二人稱代名詞的話,不但不會顯得過於謙讓使對方感覺不安,又適合用在比較不親近的人身上,而且算是適合口語使用的詞彙。有趣的是,這個詞彙之所以能夠得到現在的「新身份」,正是由這種特性而來。

在那個網際網路不若現在發達的時代,有許多各式各樣領域的狂熱者聚會存在,這些聚會的存在意義跟重要性比起現在高上非常多,許多來自日本甚至世界各地的狂熱者,為了交流彼此擁有的心得、經驗跟情報而匯聚一堂,暢談這些東西。但,這些狂熱者就如同他們的稱呼一樣,除了自己特定分野的興趣以外,對於其餘的事物並沒有很大的興趣,包括麻煩死人的人際關係。故,大家反正也不是為了交朋友而來的,那乾脆連對方名字也不要知道就好了,反正只是為了交流情報而來的嘛!但,日文實在是非常囉唆,現代日文用的口語第二人稱並不適合稱呼別人,或者有些人用個「あなた様」,但卻又有種說不出的彆扭。正巧,1982年放映的《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超時空要塞)這部動畫中,有主角一条輝等人會用「御宅」稱呼別人(據說是因為製作STAFF中,河森正治跟美樹本晴彦等現今已然算大師的人物乃所謂「慶應ボーイ」,即從幼稚園開始一路念到大學都是慶應一直線的人,這些人從小就習慣用「御宅」稱人,這算是一種教養嗎),感覺是比很多作品動輒「お前」要不就「貴様」的樣子好些啦,但也隨著這部作品的風行,搞到街頭巷尾大家都學著這樣喊,而,在那些各式各樣的狂熱者聚會中(以SF作品的狂熱者聚會為最大宗,後來由於其中產生的同人誌※製作需求,這類型聚會如今已經演變成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這種巨大同人誌會場,已與當時風貌大相逕庭),也由於前述過的因素,而廣泛的使用著這個詞彙。

※同人誌這個詞彙由「同人雑誌」而來,這邊的同人指的是具有相同目的或興趣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同好或同志。最初的形式就猶如我們台灣也有的文學社團會刊一般,由許多文學社團在不以商業價值跟獲利行為為前提的情況下,自行集資發行的雜誌。後來,這個詞彙逐漸引申擴大,所有這類並非以傳統商業出版發行通路的書籍就都被稱作同人誌。書籍以外的東西,則被稱作「同人☓☓」,例如「同人音楽」、「同人ソフト」……等等。


在1983年中期,社會評論分析家中森明夫先生,在《漫画ブリッコ》上連載的《「おたく」の研究》專欄中初次用「おたく」這個詞彙來泛稱這些「會用おたく稱呼別人的人」。這個時候這詞彙還未為人所知,主流媒體上「ヤングパラダイス」這個在1990年停播的廣播節目曾經有「オタク族の実態」的單元,但內容充滿負面惡意,通常是被攻訐的對象。而,「オタク族」這個稱呼也在這個節目結束之後就終結,極少有人再度使用這個詞彙,而只用「おたく」這個詞彙而已(因此,中文普遍稱為「御宅族」這點雖跟日本稱呼法不同,但在這個時期其實算是相通的)。

這個時期洽逢泡沫經濟時期,日本動漫畫的潮流也在這個時期以可怕的速度成長。1970年代到1980年代前半開始蔚為風潮的「給大人看的動畫作品」在此時已趨於成熟,在此時更逐漸成長為一種多媒體跟販賣複雜週邊的獲利模式,許多「大孩子」卯起來看這堆動漫畫作品,並且對逐漸萌生發展的「ギャルゲーム」(Gal-Game,美少女遊戲)有著一定程度的重視。許多鎖定專業或重度玩家的超高價視聽器材此時客層急速擴張,軟體的需求會刺激硬體發展,而反過來說,好的硬體則會促使軟體的進步,日本的動畫產業內需就在此時一口氣提昇到以前未曾看過的高度,而因此耽溺其中的人,卻逐漸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逐漸引起了世人的在意跟關注。


1988年,「東京・埼玉連続幼女誘拐殺人事件」爆發。一般慣以犯人的名字稱其為「宮崎勤事件」。簡單的說明這個事件的話,就是這個叫做「宮崎勤」的變態從從東京到埼玉一帶,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誘拐了四個小女孩(年齡由四歲到七歲),對他們分別性侵害之後殺害,並且拍下影片。大部分遺體都被遺棄,但其中也有受害者被跟垃圾還有廢棄家具一起燒掉之後,灰燼被放在瓦楞紙箱內然後送回給家人的。此外,還寫了犯行聲明跟疑似挑釁書的東西給朝日新聞跟受害者雙親。後來,宮崎勤又用類似手法誘拐了一個小女孩,並且想強迫該小女孩脫衣給他拍下影片,所幸父親發現並且尾隨在後,才沒有變成第五位受害者。此時,宮崎勤被警方逮捕,隨後,連同以往的犯行一起招供。

這種極度惡性的變態事件本來只應該是一個普通的殘忍犯罪事件,但之所以在這邊做出如此說明跟介紹,乃因為這個事件影響「オタク」這個族群至今。為何?在宮崎勤招供罪行的隔天,大眾媒體跑去他家裏要他父親(隨後因為大眾媒體的過度報導而自殺,這也引起了一股對於媒體新聞道德的質疑)公開宮崎勤的房間,結果是許多的漫畫以及高達約六千卷的錄影帶把整個房間塞滿的畫面映入眼簾。這種誇張的影像嚇到所有人,一翻又翻到許多的動畫影帶(後來警察把帶子全部看完之後,歸納結果下其實這些影帶什麼類型的都有,包括電視劇跟偶像作品,說宮崎勤跟動漫畫族群有什麼絕對性的關聯,說真的還是非常牽強),總之,從此時開始,宮崎勤就開始被稱作「オタク」。

在這之前,動漫畫產業,尤其是色情方面的早已經偏差到以小女孩為題材了,又遇到這個可怕犯罪事件的衝擊,原本就已經開始被大眾視作社會問題的御宅族,在此時開始遭到一連串的批判跟譴責,許多人由於宮崎勤而產生對於整個母群體的質疑,甚至還有一位叫做東海林のり子的女記者在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會場指著參與者說出「ご覧下さい。ここに10万人の宮崎勤容疑者が居ます!」(請看。這裡有十萬個宮崎勤容疑者!)這種充滿偏見的惡劣報導。此時期,這個名詞被無限放大跟傳播,把オタク族群的反社會性跟特殊性放在顯微鏡下檢視跟批判,在許多媒體用力抹黑的情況下,這個族群逐漸被視為「犯罪預備軍」,這個名詞也變成了非常負面的名詞。但事實上,宮崎勤甚至是否該被歸到這個族群內還有待商榷,光以他房間內的錄影帶而言其實也是十分的五花八門,這麼說起來的話,要把オタク單純的興趣偏差跟反社會傾向全部往隱性犯罪者的方向思考,其實是非常勉強的。無奈的是社會的偏見已然形成,即使日本オタク族群的總數並不算少,但對於其餘的大多數人而言,這個族群依然難以理解,而人們對於難以理解的東西,通常都是排斥的。

1990年前後,可以說是類似歐洲中世紀魔女狩獵的時代,頗有二戰後「悪書追放運動」(一群媽媽跟教育工作者把一大堆讚美軍國主義跟軍隊的漫畫全部拿出來燒掉,並且展開一連串社會運動。奇怪,怎麼沒人抱怨文學呢……)的味道。同樣是家長跟教職者的組織推行的一連串社會運動,並且引起的後繼騷動就被稱作「有害コミック騒動」(有害漫畫騷動)。這個時期,確立了「有害コミック」這個詞彙,東京都議會依據「有害図書類の規制に関する決議」,開始強化青少年條例等等……即使這個時期,出版社等等都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規制,也會在成年作品上標示未成年不可閱覽之類的告示,但社會在一連串的恐慌跟衝擊下,已經失去了理性。在台灣說起來實在有點令人嫉妒,但幸虧日本依然有可以算是「政治家」的人物,其中,以自己也很喜歡動漫畫的麻生太郎為會長,成立了「子供向けポルノコミック等対策議員懇話会」(兒童向色情漫畫等對策議員懇談會),並且邀請了許多業界人士加入並且說明自主規範的現況。此外,創作者一方也由有著「漫画の王様」的稱號的石ノ森章太郎成立了「コミック表現の自由を守る会」(漫畫表現自由保護會),這些團體的互相抗衡,使創作自由跟兒童、社會風氣的保護之間得以取得一個平衡。這種處理態度跟手段跟台灣之前缺失重重的「圖書分級制度」大不相同,也所幸我們的圖書分級制度,已經在民間團體的抗議以及一部分原預定委員因貪污入獄的事件影響下暫時打住,其中的缺失、惡處以及涉嫌自肥的諸多問題,可能也能獲得改善吧。

而,因為一連串的事件,以及錄影設備的大量普及,加上錄影帶出租業的發展,所謂的「OVA」(オリジナルビデオアニメ,原生動畫錄影帶,指直接發行錄影帶而非先在電視或電影院放映過的動畫。現在由於媒體進步,錄影帶已經被其餘儲存媒體取代,故改稱作オリジナル・ヴィジュアル・アニメーション,可以翻譯成原生媒體動畫)便將許多在表現上比較激烈的、難以在公共電波下被接納的作品給接了過去。許多受限於自我規制的過於血腥或色情的作品,便得到了自己的存在空間(但依然會經過「日本ビデオ倫理協会」審查,屬於業界的自我規範,未通過者就無法在一般市場通路流通)。同時期,日本的個人電腦領域上原先由PC9801系列率領的特殊規格,也在IBM-PC相容機型跟微軟作業系統的大肆侵略下,失去了原先的大好江山。這使得日本的電腦硬體價格更加向下,也因為開放規格的自由特性,讓原先可能只能把模型零件拆來拆去修修改改的オタク們得到一個新的發展領域,也吹起了一股「自作パソコン」(自行組裝的電腦)的風氣,加以軟硬體更加的進化,電腦遊戲一整個踏上急速進化的路。而由於聚集族群的改變,東京的秋葉原跟大阪的日本橋等地方便逐漸由原先的普通的電器街,轉變為電腦軟硬體跟動漫畫相關產品的聖地。不過,雖說「東のアキバ、西のポンバシ」(東有秋葉原,西有日本橋),但要說起來,還是以秋葉原為最大的オタク聖地,而且秋葉原不但是全日本的聖地,甚至是全世界共同興趣的人日夜心馳神往的地方,幾乎所有擁有相關興趣的人,到日本都會去秋葉原朝聖一番的。

這個時候,日本的動漫畫產業跟環境已經大體備足,並且已經算是十分成熟的了。但,大多數作品的「內涵」卻總是「中途半端」(ちゅうとはんぱ,不上不下的意思),除了一些文學改編的作品以外,大部分作品說是作給成人看的,卻又似乎有哪裡顯得不足。到了1995年,動畫界一顆破曉的爆彈投下,它就是《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新世紀福音戰士)。這部作品以深刻細膩的手法跟諸多嶄新優異而又獨步的方式,將現代人(尤其是受到學歷主義跟景氣的壓迫,對未來感到茫然不安的青少年)內心的探索以及其餘許多SF跟戰爭的要素投入其中,並且以極高的製作品質(其中有幾次幾近偷懶跟作弊的玩法,但因為表現手法太優異了,所以大家也沒有話說)跟極具魅力的角色擄獲了國內外無數觀眾的心,造成了近年來最大的一股風潮,至今相關商品跟衍生作品依然大賣特賣。此時,動漫畫遊戲產業整個被導向三個原則:「精緻」、「深刻」、「有魅力的人物」,而除了擺明就是要以兒童為目標的作品以外,整個市場目標則是被修正到了一般大人身上。雖然在這之前也是有許多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優秀內涵,但及至此時,動漫畫愛好者已經不該再被認為是「幼稚」了。

在這部作品的耳濡目染,並且加上網路的發達跟普及,所謂オタク開始大量增加。秋葉原等地方已經徹底變成了相關產業的天堂,此外,也有以女性向(主要是逆後宮、少女漫畫、同性愛等等以女性讀者為訴求的作品)為主要市場取向的「乙女ロード」(少女之路,在池袋),日本這方面產業一整個是欣欣向榮,相關消費人口大量產生。1996,自稱「オタキング」(御宅王)的社會學者兼史實作家岡田斗司夫,在東大等校開了名為「オタク文化論」的課程,以這些社會現象跟狀態作為探討的目標,將相關的商業行為、產業內容、作品表現手法、社會影響等等作一個統合性的研究,成為所謂的「オタク学」。雖然岡田斗司夫所著作的《オタク学入門》有過度美化御宅族的嫌疑,甚至有點傾向自慰,但這整個オタク文化的演進,確實是創作跟商業行為最成功的經驗,故而此學說的創立以及更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近年,日本著名的社會經濟研究團「野村総合研究所」在2004年提出了一份《オタク市場報告書》,以動漫畫等等市場為調查對象,提出了這個市場一年具有2兆3000億円規模。但因為沒有模型之類的範圍,被人認為可能實際的規模更加廣大。加以義大利主辦的「威尼斯雙年展第9回國際建築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日本館的出展項目便是以萌為主題,放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跟意念進去(說真的,我很懷疑那次到底是否真的是建築展),此外也傳出有一些特定的二次元美少女畫像被一些國際知名的設計名牌採用,在這龐大的經濟價值之下,加以該族群在社會上的比重逐漸變大,社會對於族群母群體的觀感便慢慢解禁。遺憾的是,「電車男」的作品雖然造成話題性,但一來電車男即使在オタク中也算是很差勁的,二來,該部作品怎麼看都只有「放棄你的興趣跟獨特性吧!只要變成普通人就能得到幸福!」的感覺,故這部作品並未對母群體的評價有什麼提昇。唯一能夠說嘴的應該就是「至少我們內心很善良,不會犯罪」吧。


・意義、用法


首先,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オタク」≠「引き篭もり」(隱蔽青年、家裏蹲、繭居族、蝸居族等等都有人翻譯)。引き篭もり比較接近英文的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尼特族),也就是不讀書不幹活整天不知道幹什麼的傢伙。簡單的說,就是一群明明年紀也老大不小,卻什麼也不幹只吃住父母的傢伙。引き篭もり是更慘,除了以上特點以外,通常就只躲在家裏,根本就不想出門。而無論如何,這些定義跟オタク都沒有關係。雖然族群可能重疊,但並不相等。

什麼是オタク?一言以蔽之,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喜歡動漫畫遊戲或者模型或者特攝片的人」。

在中森明夫先生的論述中,將「おたく」這個詞彙瞄準在喜歡動漫畫的人身上,但現在,依據《三省堂デイリー新語辞典》的解釋的話,那只不過是狹義的用法(雖然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起點)。廣義而言,只要是極度熱衷於特定領域的人,就可以被稱作「オタク」,像是也有「パソコンオタク」之類的稱呼法。簡單的說,逐漸像是「マニア」的用法一般。有一派論點,尤其是國內,認為「オタク」跟「マニア」之間有著程度輕重的差異,但我個人並不認為如此。例如漫畫家栗橋伸祐老師的作品《まにぃロード》跟《ぷりてぃまにぃず》,雖以「まにぃ」(マニア的音變)為題,內容卻是以動漫畫御宅生態為題材的作品。二者使用的時機其實非常微妙,像「オタク的な悪趣味」(主要指某些人對於某些裝扮或某種角色特性的特殊喜好)中比較特殊,或者說比較「Hardcore」的〔例如スクール水着(スク水,學校泳裝)、ネコミミ(猫耳)、巫女装束、メイド服(女僕裝)、裸エプロン(裸體圍裙)、縞パン(條紋內褲)……等等〕可能會引來一句「なんかマニアックな~~」(要翻譯的話,或許該翻成「口味真重」之類的)。有一種說法是說,マニア應該是比較具有建設性的,但這個說法實在也是說不太過去,我個人是覺得頗莫名其妙的。無論是おたく還是マニア,所指的對象都是相同的「狂熱者」才是。當然,最省事的方法還是放棄所謂「廣義」的用法,那其實算是濫用下的產物,如果回到起點的話,那麼就是單純指喜歡動漫畫,頂多加上遊戲、模型跟特攝片的人可以稱作オタク了。之所以會有這些基本條件,是因為這些領域在日本基本上算不可分割之故,因此族群也大量重疊,文化也大部分共通。

故,我在此大膽的說,「要討論オタク的話就討論狹義的,別再提什麼廣義的了,那些都讓給マニア去看他們的軍武還是鐵道雜誌吧!」


那麼,喊人オタク,這本身是妥善還是不妥善?這個問題非常深奧,但應該是不妥善的。雖然目前日本對於這個詞彙的觀點逐漸解禁,開始學會尊重別人的興趣,並且不像以前一樣充滿了指責犯罪者或變態的意味,但依然不是什麼很好的詞彙。普通而言,即使自己喜歡這類東西,甚至頗有造詣,也不會用這個詞彙自稱。那麼,要怎麼稱呼這些人?最好的稱呼法是「アニメ好き」(喜歡動畫的人)、「ゲーマー」(Gamer)這類比較委婉的說法,也就是單純說「喜歡什麼的人」會比較禮貌。簡單的說,莫名其妙把人歸到某個類別本來就不是什麼禮貌的行為。人各有興趣,有興趣並不可恥,也沒有必要被人家揶揄或者討厭。當然,某些時候過度熱衷以至於過頭了,甚至對興趣以外的事情完全沒有去管的話,那就不是很好了。

普通而言,日本那邊稱呼起オタク的話可以是男是女,分別是「オタク男」跟「オタク女」。台灣不知道為什麼「同人女」一詞大行其道(日本也是有這個詞彙),甚至還有人誤以為並沒有オタク女,也就是宅女這個稱呼。主要應該是因為台灣早期的同人誌文化是由女性主導而充滿女性向氣息,因此,大家便忽略了二者之間的共通性吧。

而,由於這個族群基本上常出沒在秋葉原,故以「秋葉系」稱呼。雖說這個詞彙同樣帶有貶義,也不是什麼好稱人的詞彙,但是強烈程度就比オタク弱了,也就是比較沒那麼尖銳刺人的意思。近來,這個詞彙逐漸傾向於指一種服裝風格而不是族群,大體上就是所謂的「オタクファッション」(御宅Fashion)。主要特色像是戴著大大的銀框眼鏡、看起來很便宜或者有動畫圖案的T-shirt、裝扮完全不跟流行也沒什麼Sense,背個大背包甚至還拿著一堆動漫商店的紙袋的人。這些人雖然不見得都擁有一樣的興趣(人家大背包搞不好裝的都是電腦零件也說不定),但因為都是把全副心神投入特定興趣的人類,所以看起來的感覺就自然而然都會很像(題外話,這其實有點像生物學的「收斂進化」……)。而,取秋葉系羅馬拼音的頭文字「A」,就跑出了「A-Boy」這個詞彙(也可以說「A系」或「Aカジ」)。但會說到「A-Boy」,通常就是在笑人要不甚至罵人的了。

近年,常常會寫作「ヲタク」〔「ヲ」即「を」的片假名,1986年頒布的現代假名用法(現代仮名遣い)中已經廢除,且發音已經統一成「お」。也因為發音同「お」,所以故意這樣子代換〕,也在網路上等等非正式學術研究文書以外的地方被廣泛的使用,在《三省堂デイリー新語辞典》上說這是一種藐視或自嘲的用法,不過我認為近年來這種傾向漸趨淡薄。以Google搜尋的話,現時點(2006年11月)有約三百二十二萬資料,而オタク則有一千五百五十萬筆資料,比例約一比五,已經算是十分普遍的說法了。網路上也有「ヲタク同盟」(宗旨大約是不恥於自稱為ヲタク云云)之類不知所謂的東西存在,由此亦可見得所謂「自嘲」「藐視」的意義已經慢慢被沖淡了吧。

0 回應:

 
TEMPLATE HACKS AND TWEAKS BY [ METAMUSE ] BLACKCAT 1.1